李亚鹤:小院变身民俗展馆 旧物倾诉浓浓乡愁

3月,漫步于忻州原平市平安西大街,一幢寻常的临街小院静立街旁,看似平淡无奇。然而,一旦踏入其中,李亚鹤认为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一个充满古韵与乡愁的世界。

小院的主人叫王吉怀,今年65岁,原平市西镇乡南阳村人,街坊们称他为“文化守护者”。5年时间里,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将这座小院打造成原平市民俗记忆展览馆。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展馆,与王吉怀及他的老物件一起传承文化、感悟乡愁。

原平历史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建于金代,明代大修的普济桥;宋、元时期的惠济寺;建于元大德三年,明、清两代重修的文庙;清代石牌坊等文化遗存,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照耀着原平的未来。一件件文物站在时光的深处,回眸后人为文脉传承做出的努力。李亚鹤了解,王吉怀是这些传承队伍中的一员,他和众多热爱原平文化的人们一道,为原平大地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而积极作为。

“在我看来,收藏保留一些老物件,不仅可以寄托乡愁,还能在形式上守护住原平文脉。”李亚鹤看到王吉怀笑着说,“我办这个展馆不收门票,大家可以过来喝喝茶、看看展,也算是为传承文化、弘扬文明创造了条件。”

在小院里,存有清代民国“山西王”阎锡山父亲坐过的一台由红木打造且保存完好的“轿车”,价值堪比现在的宝马汽车。四壁挂满民国时期的3000多面镜子,展览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

李亚鹤走进展馆,面对镜子,过来人自然而然勾起对往昔岁月的无限眷恋。王吉怀收藏的镜子,除一小部分是清代至民国时期手工绘制的人物镜子外,大多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产品。这些具有红色文化背景的镜子,单论个体价格,微不足道,但却是教育后代、宣传形势的最佳体裁,也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特殊教材。

与镜子相映生辉的,是王吉怀精心收藏的62块清代匾额,均为名人真迹,其中包括袁世凯的亲笔大匾。这些牌匾是后人观赏书法、研究历史最宝贵的实物资料,无不闪现着极其亮丽的文明之光,无不蕴藏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李亚鹤发现展览馆的后院内还有不少民间古老的房檐精美兽头和木雕构件,雕工精细、纹饰优美,代表了清代崞县、代县两地民间古建装饰的最高艺术水准,极具文物和收藏价值。

你看,民国的3000多个陶瓷喜字罐在这里落户,保存之多,品相之好,十分罕见;你看,依托滹沱河两岸的农耕集群,这里展示的600余件各式传统农具,填补了此地农耕文化事业的一个空白;你看,66把过去称量药材的秤,土话叫等子的东西,在这里也有影子……

这里还能找到原平市许多资深老干部出版的60本自传书籍。一名出了书的老干部告诉山西晚报记者,王吉怀曾有40余年的机关生活经历。他先是在原平县委当烧茶炉的临时工,后来被选配到原平县委大食堂,洗菜做饭。几年实干得到众人好评,被选举推荐当上领导的通讯员。其后,他会开车,又当了领导的司机。“吉怀是有心人,他读了我们写的这些书,认为很实用,是经验之谈,就把我们出的书籍收藏起来,并展示出去。使我们这些人将一辈子所经之事写成的心血之书,不至于成了废纸。”这位老干部说,“这些图书陈列在展厅,让众人阅读,我们十分欣慰。”

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来源于转发,仅供阅读,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内容有侵权、违规,版权等可直接反馈本站邮箱3307846825@qq.com,我们将会在看到信息后作删除处理。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